我們的校長 - 劉瑤紅博士
我們的校長 - 劉瑤紅博士
劉博士先後獲頒教育學士、教育碩士和教育博士(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劉博士具豐富中學教育及行政經驗,於2011年9月出任潔心林炳炎中學校長前,曾任中學校長、教區中學教育委員會組長(通識教育和體育)、學務主任、學習領域主席和學科主任,又為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創會主席,推動新高中教育工作。
在校長的帶領下,本校
以基督福音的精神,推動學校宗教及心靈教育的發展,潤澤學生靈性素質。 善用資源和數碼科技,提升及改善校園設備和環境,締造二十一世紀學習的氛圍。 深化教師專業發展,教學研俱進,打造學習型組織和團隊。 全面推動和發展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促進個性化學習。 搭建多元學習平台,發展學生的潛能和創意,培養正面價值觀和家國情懷。
劉博士對教育充滿熱誠,以愛心耐心,敢於創新,勇於承擔的精神,以言以行引領
和教育潔心女兒。學生銘記校訓「明心明德、潔己潔人」的心志,實踐「為鹽作光」的宏大志向,知恩感恩,回饋社會。
劉博士不遺餘力推動教育工作,熱心社會事務,關懷青少年和弱勢家庭,言行身教,作學生的榜樣。
校長及學校領導培訓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榮譽專業顧問 (2017-現在)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兼任講師 (2017-現在) 香港浸會大學兼任講師 (2020-現在) 香港教育大學學校協作及體驗事務處學校協作顧問 學校管理與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管理委員會委員(2020-現在)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校董 (2007-2011)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校董 (2009-2011) 東涌天主教學校校董 (2019-2022) 天主教新民書院校董 (2022-現在) 天主教博智小學校董 (2021-現在) 教育組織服務
香港中學校長會副主席(2018-現在) 黃大仙區中學校長會主席(2012-2014,2020-現在) 黃大仙學校聯絡委員會副主席(2021-現在) 教育局中學學位分配委員會主席(2020-現在) 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中學組委員(2020-現在) 環境運動委員會教育工作組 (委員) (2017-2023) 教育局香港教育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委員)(2006-2007) 社區服務
黃大仙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委員(2018-2022) 黃大仙區青年活動委員會委員(2014-2021) 黃大仙區地區康健中心顧問委員會(委員) (2022-現在) 「賽馬會義工計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顧問委員會 (委員)
校長教育夢
校長教育夢 教育是一項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偉大工程,亦是天主交托的神聖使命。教育是播種的工作,儘管同學會未必能即時領會;但我確信在某一天、某個關鍵的時刻,他們終會得到啟迪。憑著以下對教育的信念,帶領潔心上下努力培育香港的新一代:- 1. 教育能培養完善的人,讓人在「德、智、體、群、美」得到均衡發展,以達「至善」之境。 2. 學校應以學習為教育核心。學生的學習較其他事務重要。 3. 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善,每個人都有向善的本質及潛能。 4. 每個人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能力,通過適切的教導,任何學生都可教。 5. 愉快的教與學是有效學習的基石。 6. 學習應是永續不斷的。 7. 充滿互相信任、尊重與欣賞的校園文化,能讓師生發揮所長,達致教學相長;開放的校政,有助增益教育效能。 根據當天世界和本地教育的趨勢及未來人才的素質,我期望能提昇潔心的教師團隊以提供高效而優質教育,亦期望能培育潔心女兒成為「修身明德,格物求智,關社樂群,至善完美」的未來社會棟樑。 願潔心女兒能均衡發展並一展所長──教育是讓孩子在德、智、體、群、美、靈六育中得到均衡發展。每個孩子都有天賦的才能,只需適時適切的機會便能夠發展潛能,便能一展所長,振翅高飛。 願潔心女兒在關愛中成長,學會愛人如己關社樂群──生活就是教育。在日常學習和活動,從體惜自己學會寬恕他人;從尊重自己學會尊重他人;從接納自己學會接納他人。在群體中,學會忍耐、體諒、尊重、包容。善待他人,愛人如己,進而關心國家和社會,成為關愛近人的好公民。 願全校員生都能終身學習──學校教育是育人的園地,能促進及成就師生的發展。願全體師生均能努力學習,精益求精,日新又新。知識不再是永恆不變的,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將是教育的關鍵。 最後,祈求聖神助祐,讓全體員生滿有平安、健康、福樂和智慧! 劉瑤紅校長
談自律的重要
談自律的重要 今天希望能與各位分享有關一位學者有關自律與學習成就的研究。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Seligman)博士,是美國賓直凡利亞州大學心理系教授,亦是一位以推動正向心理學研究聞名的學者。塞利格曼博士最近和另一位學者(Angela Duckworth)探討自律對學習的影響,他們估計過,在美國大約每10篇探討IQ與成績有關的論文,才有不到1篇跟自律(self-discipline)有關的文章。即使對自律的研究這麼少,結果卻發現自律對學習成就有很大影響。1980年代,Walter Mischel和同事們對4歲的孩子們做實驗,他們先給孩子一顆糖,並告訴他們假如能等幾分鐘後再吃的話,就能再得到另一顆糖,結果發現那些能忍住不馬上吃糖的孩子,10年後的成就比較好。 塞利格曼和Angela Duckworth就思考到:「是否能有更健全的衡量自律的方式,並以此證明它比IQ更與學習表現相關?」,為探索這個問題,他們展開了兩年的研究計畫。 他們在開學時針對一群八年級生(相當於台灣的國中2年級學生)做研究,並使用5種不同的方式來計量自律,如衝動行為問卷、自我控制問卷、請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自律程度做評估、以及跟Mischel類似的延後滿足測驗,(他們給學生一個裝了一塊錢的信封,然後告訴學生,他們可以馬上花掉錢,也可以等一個禮拜後,把裝錢的信封帶來領兩塊錢的獎金)當然,他們也對學生做了IQ測試 (OLSAT7, level G)。學年結束時,他們以好幾種方式衡量學生的學習表現,如期末平均成績(GPA)、春季學測(spring achievement test)、是否獲得志願高中的入學許可、花在家庭作業上的時間等等。結果除了2種評量外,其餘都顯現出自律比IQ更與學習成效相關,而且相關度非常大達到0.67。 塞利格曼和Angela Duckworth用比較好的方式來衡量自律程度,結果發現自律比智商(IQ)更能預測學習成績。低自律的人比低智商的人成績更差,高自律的人比高智商的人成績表現更好。 一直以來,許多同學或教育工作者均很重視學生的智能(IQ測驗的成績),許多學生以為自己不夠別人聰明,而提早自暴自棄。但這個研究結論提示我們,自律在一個人的事業或學業的成功上,佔了很重要的位置。(自律能力也就是我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律是我們為了達成目標而對自我所訂的要求,例如寫日記或每天背五個英文單字等,但許多人會因為一時興起,而違犯規律,一次、兩次之後,就越來不把規律當回事。) 智商是天生的,我們只能接受自己的智商測驗成果,但我們可以靠後天的意志來培養自律的能力。故此恆心和自律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件。 自律是指人能服從內在良心的規律,並能適當的約束自我的行為。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自律的人,你可以留意自己是否已有以下三種的特徵,包括: 1.自治的能力:簡單如個人清潔、生活自理等。例如: 爸媽不在家,能煎個蛋、泡個牛奶給自己吃;有能力維持自己和居住環境的衛生與清潔,都是自律的表現。又或有能力規劃生活規範並確實執行,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很多研究指出,合理規範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每次將用過的物品回原處,讓自已每次都能順利找到要用的東西,可以節省不少時間,也免去焦慮不安。 2. 自發的道德:自律的人的道德觀念是經過內省深思的,做了不道德、損及別人的事情,會有罪惡感,所以不做。他們做事會考慮到群體,負責又利他。 3. 堅毅的精神:擁有約束自己的能力,因此能夠為了更重要的目標延緩一時的滿足,這也是成功很重要的基礎。 總結來說,自律有以下重要性: 1. 自律的孩子成就表現比較好。智商相當的孩子,自律愈高成就也愈高;智商稍有落差,但只要自律高,成就表現甚至比智商高但自律能力差的孩子要來得好。 2. 人際關係也較順暢圓滿 ---- 會考慮到別人,懂得自我約束。 3. 擁有較強的挫折忍受力 ---- 自律的孩子較獨立自主,自信和自尊相對較高。 最後,自律精神在於愛己愛人,在顧及個人需要的同時,讓所有人的利益得以保障。經過今次的分享,希望各位同學能夠認識自律的重要,打從心底自發去守紀律,「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每天做好自己的本份和責任,尊重別人、友愛同儕,那麼校規和罰則便可以「雖設而不常施」了。律己愛人,以律己行先,是因為在律己的同時,已包含愛人在其中。 劉瑤紅校長
談教學變革 – 自主學習之路
談教學變革 – 自主學習之路 面對香港轉型為知識型經濟社會,社會人力資源的需求及新學制考核的變化,學生要從過往強調專科知識的學習,轉變為強調跨學科知識的應用、多元能力建立及具普世價值態度的培養。學校要為學生裝備所需能力及要求,教師需提昇相關專業能力及教學範式轉移,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及主動學習的態度更為關鍵! 為了讓學生學得更好,校長、副校長及主任們這幾年間到訪不同地區、不同學校觀摩課堂改革的成效。我們曾走訪中國內地高效教學的山東濰坊學校,觀摩及學習當地推行自主學習的實況,而在觀察中,整個「自主學習」課堂充分實現了教育學者Zimmerman所提出的「自主學習」四大元素:知識技巧(Cognitive Skills)、元認知能力(Metacognitive skills)、動機 (Affective Skills)及行為 (Behaviour),學生課堂表現是積極及高度參與,成效顯而易見的。是次體驗亦肯定學校「自主學習、小組互助」教學改革的方向。 在2012年,學校重新設計中一適應課程,配合新中一課堂以小組互助、自主學習模式推行,以準備同學需具備的學習技巧及小組建設的培訓。而其他級別,我們亦以漸進方式,落實「多說、多做、多展示」的課堂學習元素,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課前預習、課內任務實踐及展示學習成果,啟導學生積極學習及主動探究的課堂氣氛。計劃推行一年後所見,通過學校推動朋輩互助的學習模式,學生在課堂的表現較前積極,學生與學生經常交流及切磋,能達互相砥礪之效;課堂常見同學利用小黑板列寫討論結果,並分享意見,各級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成績表現日漸進步。 又於2013年5月,我與何成耀副校長、陳美玲助理校長及麥劍儀主任到訪廣州白雲區景泰中學及廣州八十中學,了解兩校辦學理念、初高中推行自主學習進程,我們觀察學生校園生活、觀課評課,並與當地校長和老師進行專業交流。是次行程體會甚深,再次肯定潔心團隊對發展具校本特色的「小組互助、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方向。 在開展自主學習的路上,本校推動「自主學習、小組互助」的教學模式、策略和安排,包括: 建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營造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氛圍、修訂及設計課程、改善課室及校園環境等,希望能進一步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效能。 期待繼續與大家分享我們的成果! 劉瑤紅校長
學生領袖就職禮分享
學生領袖就職禮分享 首先,恭喜各位學生領袖,恭喜各位能得到老師及同學信任,恭喜各位今年能有新的挑戰及生活體驗。 過去兩年,校長總會與你們分享領導特質。今年,校長先分享一個小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一艘坐滿乘客的大遊船,正欲離開歐洲到美洲避戰禍,可惜在地中海就被德軍炸沉。其中一艘救生艇坐滿了百多人,他們正慶幸生還之際,艇尾有兩人發現腳下有洞入水,正忙 不停潑走海水,船頭有兩個人看到就說:我們真幸運,那個入水的洞不在我們船頭,否則就辛苦了! 他們不知道彼此同坐一條船,別人面對的問題好像與自己毫無關係一般,缺乏危機感,更談不上彼此互為肢體的關係了! 正如聖經所說,我們眾人都成了一個身體,受同一個聖神所滋養,各肢體彼此關照。聖保祿宗徒在致格林多前書第十二章12-26節(若是一個肢體受,所有肢體都一同受苦,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中,詳述了我們眾人同屬於一個身體,彼此互為肢體的觀念,但這與我們生活中的事實距離很遠! 校園生活亦一樣,學校推動不同學生活動及組織,目的讓老師及學生一同建議設校園,為潔心所有同學福址而努力。另外亦希望搭建平台,讓同學能有不同機會學習及發揮自己的才能。今天有這麼多的學生領袖願意服務及貢獻學校,我們感到高興及欣慰的。但更重要的是其他同學的參與,團結一心,為我們的學習和愉快的校園生活而努力。 在團體內,如果每人都明白自己是身體其中的一個肢體,大家分享同一個餅,大家彼此關懷,盡力獻出自己的一分力,才能共享成就的光榮。所有學會及服務隊以致所有的同學,如何能盡自己的責任,我們可從活動組織和參與,來衡量自己是否是不可或缺的一份。每個團員本只問付出,不問結果的心態,便能與團體融合一起,共負責任去建樹我們的學校。 彼此互為肢體的精神是耶穌基督的精神,祂要求我們懂得放下自己,視周圍的人是我們的兄弟姊妹, 我們的肢體,他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屬於基督,是祂的肢體。 天主保祐! 劉瑤紅校長